国外道路修补材料发展历程
国外道路修补材料经历了焦油,況青,PVC胶泥,改性沥青,氯丁橡胶,焦油聚氨醋,改性聚氯醋,及聚硫橡胶等材料的使用发展历程。
随着公路养护行业科技的发展,许多性质的高分子材料己广泛应用路面的修补,使路面的质量得到提高,同时路面使用寿命得到有效地延长。
道路修补材料的早期应用始于1906年,美国在东部华盛顿、马萨诸塞州使用热熔型焦油沥青作为道路修补材料,此时人们认为道路修补材料的主要功能是填充。
1912年,美国国家水泥协会制定了涉及路面修补材料标准。许多年来,这项标准一直作为水泥路面填缝胶的性能指标的参考,直到现在许多标准依然在沿用该修补材料的部分内容。
1960年,美国在Michigan水泥路面上首次采用氯丁橡胶作道路修补材料。此后有关修补材料的研究和生产蓬勃发展起来,道路修补材料发展迅速,也带动了道路修补材料施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人们改变了对修补材料的性能要求,认为道路修补材料必须具备一定的防止水分渗入的能力,众多研究单位和生产厂家开始将道路修补材料的主要性能要求从充填性能转化为防水性能。
近代道路修补材料的应用现状,现在被广泛接受的道路修补材料的标准要求,一是道路修补材料必须除了保证地表水的少渗入,而且要具备足够的抗嵌入度,以防止硬物侵入裂缝处、损伤缝隙。二是修补材料必须有足够的抗腐蚀能力。三是修补材料必须有一定的弹性,能够经受住车轮碾压产生的震动和气温变化所致的缝隙伸缩。
1970年来,路面裂缝中大多数使用热烙型修补材料,如改性沥青、PVC改性胶泥等。这类热烙型修补材料加热后立即人工灌入路面缝隙内。
热熔型修补材料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发展,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它们完全不同于上世纪中叶的高温烙化焦油和沥青,它们的弹性和耐久性有了一定提高。